(故宫一块砖价值几十万,被称为“金砖”,为什么历经六百年依然光润似墨、熠熠生辉呢?)
(不是金子做的却叫金砖,它到底金贵在哪?)
制作方法
传统工艺
铺设方法
名字由来
传承
制作方法
当年古代工匠制作金砖时,先要选土,所用的土质须黏而不散,粉而不沙。选 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,去其"土性"。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,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,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,最终练成稠密的泥团。再经过反复摔打后,将泥团装入模具,平板盖面,两人在板上踩,直到踩实为止。然后阴干砖坯,要阴干7个月以上,才能入窑烧制。烧制时,先用糠草熏一个月,去其潮气,接着劈柴烧一个月,再用整柴烧一个月,最后用松枝烧40天,才能出窑。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,如果一批金砖中,有6块达不到"敲之有声,断之无孔"的程度,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,要重新烧制。就这样,从泥土到金砖,要长达两年的时间。
工匠用脚踩的方式练泥细致工序烧制
"金砖"的制作需要经过取土、制坯、烧制、出窑、打磨和浸泡等几道工序。几道工序,听上去似乎也并不特别复杂,但其实每一道大的工序下面,还包含了好多道小工序,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,使得"金砖"的制作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。
第一步是取土。取土之前先要选土,那些有经验的师傅才能看出哪里的土不仅具有黏性,而且土中含铝量较高,可以磨成粉末。选好土之后,还要经过掘、运、晒、椎、浆、磨、筛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,耗时将长达8个月之久。
第二步是制坯。把备好的泥土,用半手工半机械的方式制成砖坯。普通的金砖,只要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厚度把泥土制成坯块即可。比较复杂的是那些有特殊工艺要求的花砖,比如有的砖上需要绘制图案,为了让烧制出来的图案生动逼真,就要求在制坯时对图案的刻画把握得恰到好处。
第三步是烧制。坯入窑后,点燃窑火的过程复杂之极:以糠草熏一个月,片柴烧一个月,棵柴烧一个月,松枝柴烧40天,经过这四种不同燃料的燃烧,在耗时130天之后,方可窨水出窑。所谓窨水,指的是一窑砖烧好后,必须往窑里浇水降温。这些浇向窑里的水,得由窑工们沿着窑墩外那条又陡又高的砖梯挑到窑顶,再从窑顶浇入窑中。
第四步是出窑。出窑的日子,小小的窑腹里灰尘弥漫,异常呛人。在出窑之前,虽然已往窑中浇水降温了四五天,但窑中温度仍然很高,长时间烧制过的"金砖"更是炙热难当。一块块又烫又重的"金砖",在工人们手里飞快地传递着。为了督促同伴加快速度,同时,也是为了给自己鼓劲,工人们在搬卸"金砖"时,嘴里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咝咝声。"货船泊岸夕阳斜,女伴搬砖笑语哗。一脸窑煤粘汗黑,阿侬貌本艳于花。"这首《竹枝词》,描述的就是出窑时的场景--在炎热的窑中劳作,女窑工很快就满脸汗水,飞扬的尘土扑到脸上,原本"艳于花"的女子,刹那间也乌黑如煤灰。
第五步是打磨。刚从窑里搬出来的"金砖"还只能算是璞一样的半成品,要让它成为光彩照人的玉,还得花一番心血进行细致地打磨。"金砖"的打磨是运用极其简单的工具,在一个圆形的水槽(金砖工艺)里进行,一边磨,一边冲水,不仅要让金砖表面变得平滑,还要让它使用时间愈长,反而愈加光亮,甚至可以当镜子用--不过,遗憾的是,让"金砖"变得像镜面一样的打磨技术,如今已失传,推算来说,应该是用和水槽(金砖工艺)自研磨。
最后一步是泡油。打磨之后的"金砖",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。桐油不仅能使"金砖"光泽鲜亮,还能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。至此,从泥土到金砖的全部工序才算大功告成。以上几个工序耗费的时间加在一起,已经是一年多,而每座窑一次能够生产的金砖,至多不超过7000块--其中还得有一定比例的次品和废品。
铺设方法
在铺设金砖时,先须按尺寸切磨加工,以使墁好的地面严丝合缝。然后经过抄平、铺泥、弹线、试铺等几道工序把砖铺好刮平。最后在墁好的金砖上浸以生桐油才完工。每个瓦工和两个壮工每天只能墁五块。
名字由来
金砖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,一种是金砖是由苏州所造,送往京城的,所以是"京砖",后来演变成了金砖。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烧成后,质地极为坚硬,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。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,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,所以叫做金砖。
晚清,国力不济,再也无法支付金砖烧制的高额费用。有资料记载,光绪三十四年,金砖正式停做。之后,近代中国风起云涌。随着宣统帝退位,金砖和它的享用者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,从此再未开窑。为了谋生,过去为皇帝打造金砖的工匠纷纷转行,开始制作成本低廉、适合民间建筑使用的普通砖瓦,靠口口相传的金砖的制作技艺逐渐式微。
八十年代,海外同胞游览故宫时,看到年久失修的坑坑洼洼的宫殿地板,不由得心生哀痛,一时引发媒体多篇报道,感叹“金砖技艺”已经失传。
多年以来,熟知制作技艺的工匠都过着农忙时种地,农闲时做点民用砖瓦补贴家用的生活。虽然御窑金砖的炼制方法就在他们的脑海里,但谁也没有资金和勇气去付诸实践。复原金砖成了陆慕村人心中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梦。
然而,1990年的故宫大修,让金砖终于在新时代有了用武之地,技艺的传承也有了新的转机。一批制砖老匠人在接到故宫博物院的请求后,花了好几年的时间,按照祖辈口头留下的方法一次次探索,不断地试验。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,终于烧制出了第一批成功品:200块“金砖”。
随后,这200块成品被用于修复苏州玄妙观三清殿,大受好评。一年后,故宫博物院进行修缮时,150块金砖再次被镶嵌在坤宁宫后部的廊檐下——这是故宫气候环境最恶劣,旅客人流量最大的地方。28年过去,这些金砖不仅几乎毫无破损,而且如古籍中记载般越磨越亮,历久弥新。至此,金砖的复原宣告完成。
中国古代追求“天人合一”,认为人应该把自己的生命节奏调整到和大自然相统一的程度。金砖从泥土到成品,正是一个工匠把自己的精气神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。“金砖”复原团队的匠人们事后回忆,在复原“金砖”的时候,他们也在自己的心里炼一块砖。
版权声明:本内容来源网络,转载信息仅供参考,转载仅为学习与交流之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。